close

 

IMG_6867.jpeg

Where'd you wanna go? How mach wanna you risk?  (Something Just Like This, by Coldplay)

「心靈發展的目標是自己(self),並沒有線性的演進,有的只是一種對自己的繞行。單一形式的發展頂多也只存在開始時期;之後,每件事都指向核心。」榮格用來稱呼終生心理發展的名詞就是個體化(individuation)。 - 英雄之旅,個體化原則概論,Murray Stein-

不可考的多年前初訪高野山時,知道了熊野古道,當時覺得自己沒有能力(體力和時間)去走。做日本旅行功課時,知道了四國遍路,也覺得自己不可能去走。(但後來在2018年完成了順打八十八所。1200km,一個人走路+搭車+單車,23天)。當年做四國遍路的行前功課時,知道了西班牙朝聖之路,一樣覺得自己不可能徒步走七、八百公里。但是現在,一個月後要出發了。至於熊野古道,可能今年,可能明年,我也會去嘗試。

每天從睜眼開始,我們就不斷面對大大小小各種選擇。小到要現在起床?還是再瞇一下?早餐要吃蛋餅?還是飯糰?大到要不要離職,以及是不是要在航空公司的頁面按下「付款」那個鍵。各種選擇堆疊、積累成我們各自人生的故事,有可能在某個叉路我們就與某個可以成為的自己失之交臂。所以,凡是願意踏上這條路的人,都具有某種神聖的緣分,我們(和世界上其他人)有同一個目的地。

旅行總會帶上一本書,但這次行程不同,行李變成必須克克計較。挖出數年未碰的6吋mooInk,覺得重量沒問題,遂開始檢視書單。裡面有好幾本已閱畢,也有進行到一半的:「那時候,我只剩下勇敢:一千一百哩太平洋屋脊步道尋回的人生」、「歡迎光臨,天才城市」、「聆聽寂靜」、「思考的藝術」、「行為的藝術」、「與神對話」....等等。很好,感覺路上會有時間品味。

有個説法建議,這條路最好獨行。我完全理解那種狀態,當年一個人走在四國遍路道,即使平常非常習慣獨處,那趟路還是經歷過情緒崩潰,一度邊走邊哭。時刻感受到背包重量壓在肩上、每往前一步關節就發出疼痛的哀嚎、肌肉痠痛僵硬緊繃....;你覺得自己被大地牢牢地抓住寸步難行,你覺得自己被困在這副軀殼裡無法掙脫。但最困難的不是身體的痛楚,而是你註定會遇見脆弱的自己:在脫去世俗限制、工作壓力和人際包袱後,那個小小、傷痕累累的自己。你會像看照一個小小孩,對他說:「你做得很好,你已經很棒了。」於是,你變得更有力量和勇氣,因為你和自己站在一起了。我認為許多人在Camino上經驗過的心靈洗滌,說不定是這種內在的轉換,或者其他很深層的自我對話和自我和解。當我們打開心門後,我們會接觸到身邊的善良與真誠;當我們打開心門後,世間的豐盛在眼前展開。

幾乎所有知道我要獨自上路的親友,莫不投予擔憂的眼神:語言不通、一個女生、走在荒野...。他們問:「妳不怕嗎?」我總會回答:「不會呀!還好啦!」(接下來可能會稍做解釋路上的狀況)。但我內心的聲音是:「對!我也會怕,但很多恐懼是可以克服的,我有做準備,剩下的就看著辦!」整理電子書時,我點開了「與神對話1」,頁面落在最後一頁:「我」不會離開你,「我」無法離開你,因為你是「我的」創造和「我的」產品,「我的」女兒和「我的」兒子,「我的」目的和「我的」......「自己」。所以,不論何時何地,當你離開了平安(那是「我」)時,呼叫「我」。「我」會在,連同「真理」,和「光」,和「愛」。

ps: 我個人並非基督徒或天主教徒,但認為無論是日本神道教、印度教、佛教、道教、回教...,不管是泛神論或一神論,它們都有個共同點:「神靈無所不在」。而那個無所不在,就是我們的「心」。

 

IMG_8168.jpeg

[行前] 少即是多

隨著出發日越來越近,心裡也開始忐忑。

偶爾,會在夜深人靜、潛意識即將成為主導之際,那個恐懼上路的孩子會跑出來,說她很害怕。昨夜,她更是憤怒地表達:「我想要繼續在溫暖柔軟的床上睡覺。」孩子聲音很微弱,微弱到在表意識快失去控制力時,才能被我聽到她的吶喊。

因工作隸屬醫療服務業,故養成擅長準備的優點(?),如此才能應付各種突發狀況。從決定走上這條大路開始,背包、鞋子、衣褲、外套、雨衣、女性用品、吹風機、醫療藥物....任何必須帶上路,或者有備無患的物件,都被我納入比較與抉擇。不知不覺,背包越來越重,在還沒放入換洗衣物時,就超過了原想控制的6公斤以下。重新檢視,發現憂慮成為負擔。看著據說也可以洗臉的decent rossi洗髮粉(很輕又雙效)、日本牌子的洗顏粉(很輕)、MUJI的洗臉皂(洗臉洗身體雙效),所以「如果都帶上,每一次洗澡都可以洗臉三次耶!」我哈哈大笑,拿掉了其中一樣。

想起「少即是多」這句話,若在自己身上詮釋,比較像是刻意留下一些空白,讓外界的人事物可以進來。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只容器,如果裝得很滿,就無法走得輕快;如果沒有多的空間,就無法再承接其他新鮮的人事物。我非常喜歡「Up in The Air」這部電影,George Clooney演的主角有個「背包理論」,他說把自己的人生想像成一個背包,裝越多的東西進去(房子、車子、家庭...),你就會越難以前進。雖然這個理論不是完美的,但它的確可以引發不同層面的思考:我們自身的匱乏感與不安全感,到底讓自己背負多少重量呢?

 

[行前] 感謝

距離出發倒數第二天。行李打包得差不多了。

假日在郊山熱身,沿途經過剛好有市集的桃園神社,有個小攤用盧恩符文占卜。(好心動。關於這趟旅程,我想要宇宙給我一些建議。)

2020年時,在出發前一週,巴黎機場因為疫情而關閉。三年後,在差不多的時間點,終於要走上這條路了。(當你真心渴望某件事,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。-Paulo Coelho,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-)邊爬山邊思索著工作、人生、關係、健康。對於過去種種塑成現在正在前進的自己,念頭只有「感謝」一詞。會感激不是因為一路順遂,而是經歷過的,不會徒勞。沒有低谷,就無法理解高峰;沒有晦暗,就無從知曉何謂光亮。

時間會沖刷,時間會積累;時間可能會告訴我們一些什麼,時間也可能沈默不語。

對於世界,對於來到面前的一切,解讀詮釋的責任永遠是自己。所以有種說法是,我們創造了自己世界的面貌。而自己是什麼?就是我們的心。

接下來的旅程無論發生什麼事,都必需面對,該準備的盡人事了,剩下的,交給自己的心去判斷。

所以,在占卜攤位前路過二次後,決定繼續爬山去~~

Time to go.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zu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