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fullsizeoutput_2a.jpeg

孤獨是人類屬性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特徵,它是被一種存在於人們「找到生命意義的需要」和「對人世本質的虛無的覺察」之間的矛盾所激發的。(Jean-Paul Sartre)

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,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。(叔本華)

我愛孤獨。


擱下總是讓我立刻昏睡的「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」,翻出「貝加爾湖隱居札記」,挑了首背景有水流聲的輕音樂,打開床頭的閱讀燈,毫無違和感地沈浸其中。

若現在問我最嚮往的情境,答案不會是成就的滿足、獲得的欣喜,而是由衷的平靜:一種無法被侵擾、猶如旁觀者般,置身事外的狀態。

Sylvain Tesson 列出了隱居北方湖畔六個月所要準備的物件,讓我想起三島由紀夫在書簡中洋洋灑灑條列了好幾頁,給好友端川康成為其妻準備入院手術和療養的備品清單;而六十多本精神食糧之列,有好幾本眼熟的書名(包含三島由紀夫的「金閣寺」)。好書果然不寂寞。

所謂巧合與關聯,是對觀察者而言有意義才主觀存在。而「賦予意義」這件事,彷彿是生而為人,為「生命毫無意義」這句話所能做的、最嚴正的抗議。

「任何人只要誠實地看看生命,就可以發現我們經常生活在懸疑和模糊的狀態中。我們的心,總是在混亂和清明之間進進出出。如果我們一直處在混亂之中,那至少也算是某種清楚。讓我們對生命真正感到疑惑的是:雖然混亂,有時候卻又十分清明,這就顯示出中陰的意義:處於清明和混亂、困惑和智慧、確定和不確定、明智和瘋狂之間的一種持續性、令人氣餒的搖擺不安。就像我們此刻一樣,智慧和混亂在我們的心中同時升起,或是所謂的俱現(co-emergent)。這表示我們常面臨二選一的狀態,而一切都取決於我們如何選擇。」「這種持續性的不確定狀態,也許會讓一切變得喪氣而了無希望;但如果深入一層去看,你將發現它的本質就是會產生問題,在這空間有很多轉化的機會正在不斷出現---如果它們能夠被看到和把握的話。」( 索甲仁波切,西藏生死書。)

每每讀著Sylvain Tesson描述在貝加爾湖畔的冰天雪地中生活,當沈默猶如湖冰撞擊岸邊成為低沉巨大的聲響、當一隻山雀在小屋窗邊探訪也能成為一天好心情的開端、當細觀雪花也能從腦袋拋出各種主義的論述、當城市裡喧雜的繁華猶如上世紀般遙遠,我們仍不禁自問:當隱居獨處之際,人  忍受得了自己嗎?

面對著日復一日,好似相同又不盡相同的每一日,像經歷著一場又一場輪迴。夜深沉入潛意識之海,日升回到意識陸地,就這樣交替在不同的時空中,哪一處都不會比另一處更真實。為何群眾的恐懼如此巨大?為何他們耽溺在如此不堪的狀態甘之如飴?或許我們可以從電影中找尋緣由,猜測Matrix如此編寫程式是為了讓人類可以抓住某種稱之為「希望」的可能性而願意續命。但在托爾斯泰筆下,卻用天使墜落人間解釋「人依靠什麼而活?」:因他人的愛。

跟著Sylvain Tesson隱居泰加林,是我最不想結束的一段時光。以至於中間神遊至Xavier de Maistre被囚禁的房間裡旅行、拜訪過Janet Skeslien Charles的巴黎圖書館、又到雪豹峽谷中靜候等待,繞了一圈返回貝加爾湖畔,仍是掙扎著無法繼續翻完剩下的幾頁。

如果可以,希望這種「透過隔離層觀察外界」的孤獨感,永遠不會結束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zu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